全国政协委员、中医大家寄语青年学子:奉献是医生的习惯和常态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蒋健:当医生要耐得住寂寞
“疫情期间,那些冲锋在第一线的白衣战士,有的女医护人员剃光了头,那些带伤含泪不下火线的坚毅面庞,在抢救患者中彰显了人间大爱,也诠释了为国为民的悲壮情怀,激励着每一位中国人,肯定也对青年学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蒋健对学子们心怀报效祖国的理想表示欣慰。
蒋健这位曾有志于历史专业,最终服从调剂而读医的大医,回想当初“带着一包裹思想问题去报到”的情景,不禁哑然失笑。当前,他很享受医生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医生受人尊重,治好了病,病人高兴,医生更有成就感。”
蒋健认为医生职业相对比较稳定:“选择当一名医生,要有一个同时容纳幸福和痛苦的宽广胸怀。”漫长的医学教育需要刻苦学习、终身学习的精神,还要能耐得住寂寞,其他专业可能年纪轻轻就成名成家了,而医学则不然,需要长时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他笑言,尤其是现在大学毕业后还需医院进行规培轮转实习,收入较低,甚至连找对象都没时间。医学本身所具备的复杂性,更要求学医者付出百倍的努力,来遨游文献,广博知识。
“医学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互交融,在和人打交道时,需要充分交流和沟通,这方面的能力也需要得到锻炼。”蒋健在谈到医学教育时坦言,医学生除了学习医学基础课之外,还应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内容的学习,要明白医学是不断进步变化的,疾病又千变万化,这就注定医生这个职业需要终生学习。“医生不仅只是看病救人,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精神,所以,需要又红又专、品学兼优,心怀仁爱的好学生来学医,这些素质需要从小来培养。特别是当前的医学教育学制更需要规范化。”在谈到中医人才培养时,蒋健坦言,当前的中医人才培养应结合院校教育和师承培养的各自优势,院校教育是基础,毕业后,再在临床拜师学习,甚至可以拜几个老师学习。
“大医志在救死扶伤,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大医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把矢志不渝地治病救人当成一生的信仰,虽然辛苦但会很幸福。”蒋健寄语青年学子。
张洪春:医学教育应结合国情
“选择当一名医生,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的一生。”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医疗部主任张洪春得知今年医学专业受到考生青睐时,他希望报考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在他看来,医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不断学习解决问题的职业,是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奉献社会的过程,更应是一个心怀仁爱、善济苍生的好人。
遵从父命报考医学院的张洪春,从一位医学生成为一代名医,几十年来,他最大的心得是“医生对社会奉献的机会更多”。从住院医成为一名大医,不仅时间漫长,更需要全身心的付出,“差不多一天24小时泡在医院里,甚至连夫人生孩子都不能待在身边。”“医生职业受社会的影响很大,社会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医生的职业环境。”谈到近些年由于医患关系不良的影响,医学专业遇冷时,张洪春感叹。他说,和五年前相比,今天医生的职业环境大有改观,特别是今年“5·12护士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护士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医护人员,党中央对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医疗史上书写了佳话。随着正面宣传增多、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法制化,尊医崇医的氛围日益浓郁,医生职业不再“高危”,逐渐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质上来。
张洪春强调,医学教育国际化固然重要,但还应立足于国情,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不能一刀切采取某个国家的固定模式。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应重视本科教育,规范长学制教育,明确区分“科研”与“治病救人”目标人才的培养。为此,他建议,采用定向培养模式,并建立一种机制,扶持一批有志青年到基层到农村去,“不仅有助于有志医学的青年学子免费学医,实现梦想,更有利于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因为基层接触的病种病例多,对医学生自信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成长起来也比城里的大医院更快。当然,不能一毕业就把学生就派到基层,应在城里的大医院培训出一定水平后,再派到基层去工作,工作年满后,允许人才自由流动。”最后,他希望教育部和卫健委能形成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曹洪欣:家国重托义不容辞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主动请缨,带领数百位中医药专家提供在线咨询和预防方剂。1月25日,曹洪欣第一时间通过本报公微号刊发中医药预防新冠肺炎方剂,受到广大网民的极大关注,点击量瞬间突破10万。这位从小立志学习中医药的老政协委员,多年来孜孜以求,勤学不辍,除治病救人外,还视弘扬传承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多次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并获得重视和采纳。
“作为一名青年学子,在学好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应具备家国情怀,对待患者仁爱豁达,有求必应;国家有难时,既要有请战的勇气,也要有奉献终生的信心和能力。”曹洪欣谈到我国医学教育时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包括中医药高等教育,还是模仿国外西医教学模式,在培养医学应用人才方面存在短板。历史上,中医是靠师承教育,包括举办一些专门学校。很多中医大家,拜了多位名师,才成就名医大师。传承教育、师承教育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局限性。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知识结构更新,单纯师承教育很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中医教育领域,国家倡导把高等医学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我当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时曾经搞过本科师承制试点,给中医本科学生指派导师,早期介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取得良好效果。”
“有效维护国民健康,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是高等医学(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曹洪欣强调,随着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维护民众健康的根本问题,医学院校(中医院校)应致力于培养能够用得上、留得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在立足人文与医学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基础上,应培养高校医学毕业生会看病、能治好病的能力。(来源:人民政协报,记者:郝雪)
推
荐
阅
读
龙江韩氏妇科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韩延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传承研修班
被骗的有医生吗?人民网、光明网等媒体纷纷报道“代发论文骗了600万”事件